

![]() |
“微時代”我們怎么閱讀
http://www.tianlunhair.com 日期:2014年06月18日09:31 來源:360doc個人圖書館
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升級,微博、微信、微小說、微電影等“微”產品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全新的“微時代”。在這個時代里,我們傳統的閱讀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。也因如此,對傳統閱讀的堅守就顯得彌足珍貴。
4月23日,一場主題為“微時代的閱讀”的講壇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,來自出版界、評論界、文學界的專家和普通讀者,在這里對我們今天的閱讀生活進行了探討。
“微時代”
帶來的閱讀悖論
前不久發布的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,2012年我國1870歲的國民對數字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、手機閱讀、電子閱讀器閱讀、光盤閱讀、PDA/MP4/MP5閱讀的接觸率為40.3%,比2011年上升1.7個百分點。
數字閱讀接觸率的增加,昭示的不僅只是閱讀載體的更新換代,更是在這種載體變革中潛藏的載體內容變化帶來的閱讀方式改變。這其中,與數字閱讀方式貼合度最高的微博、微信、微小說等內容形式,對傳統的閱讀方式形成了強烈沖擊。
“即使我不為"微閱讀"唱贊歌,它也一樣會來臨。"微閱讀"正在改變我們這個時代的閱讀生態。”《新京報》文化副刊主編肖國良說。
的確,“微閱讀”時代的來臨是勢不可擋的它的到來不是孤立的,而是被傳統互聯網服務升級、移動互聯網迅速普及的浪潮裹挾而來的。隨著互聯網對人們日常生活的改變,作為它的相關產物的“微閱讀”對閱讀方式的改變自然不在話下。
“微閱讀”時代的到來,恰好順應了當下社會生活節奏快、工作壓力大、閑暇時間少給人們精神生活上帶來的新變化需要在間斷、短暫的時間中迅速獲得有效的信息和足夠的娛樂資源。
碎片化,是“微閱讀”時代人們常常提及的詞匯。對于大多數人來說,微博140個字的長度,或者微信、微小說在此基礎上稍長一些的篇幅,確實叫人欲罷不能。“簡單、快速、犀利、生動,這就是"微閱讀"的魅力,這樣的閱讀寫作,一旦嘗到了甜頭怕是再難舍棄了。”作家葉廣芩說。
肖國良也表示:“閱讀的碎片化,讓很多人沒有時間去讀世界經典名著,或者沒有時間讀大部頭的著作了,因為現在時間是最大的成本。”
時間少,于是青睞“微閱讀”。迷戀“微閱讀”,于是更沒時間進行長閱讀。這是當下不少人在進行閱讀選擇時面臨的最大悖論。
“微時代”
我們更需要“長”閱讀
“讀書是一件寂寞孤獨的事,但也是樂事。今天目不暇接的社會生活,讓靜靜地讀書成了一種奢侈。在一切都變"微"的時代,大概還有一部分傻文人,在堅守自己的讀書和寫作的陣地,寫出的作品卻可能讀者甚為有限,使我們寫作這一行變得非常的悲壯。”葉廣芩的言語中,流露出難掩的悲涼。
然而,當讀長書、讀好書變成奢侈,卻仍然有不少人在堅持讀書,并且呼吁更多人回歸到傳統閱讀,各地也紛紛致力于開展讀書日、讀書節等活動,抓住這些具有組織性、規模性的契機,盡可能地刺激人們的閱讀行為。
有人會問,“微時代”,我們為什么還要讀書?
作為年輕人中的閱讀堅守者,一位來自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的學生給出了自己的回答:“當你閱讀的時候,要進行一定的智力勞動、智力鍛煉,而在唾手可得的"微閱讀"面前,大家很輕易地便放棄了在智力挑戰中進行閱讀。如果我們一味地沉溺在"微閱讀"帶來的簡單、淺表的愉悅中,就會逐漸失去思考、創新和叩問心靈的力量。”
葉廣芩則提醒,在“微時代”,我們應當細細思考的是,各種便捷與簡單帶來的快樂之外,我是否還遺失了什么。“沉靜的心態、人格的韻味、德行的操守,被淡化了。我們健壯、我們快活、我們簡單,我們將諸多的書籍裝入電腦。一個民族是否有文化,這是個復雜的問題,民族文化需要積累,它不是一個時代所能完成的,它的主要部分永遠深埋在歷史當中,藏于書籍里。發掘、傳承、發展,是我們的責任。”
傳統閱讀是深閱讀,解決的是精神思考的問題;“微閱讀”是淺閱讀,解決的是信息的問題。這似乎已經是一個不容辯駁的共識。
評論家李敬澤指出,當前“微閱讀”已成為大多數人的基本生活方式,沒有必要對此太過恐慌,但無論微博還是微信,說到底只是一種社交媒體,并不能完全代替傳統閱讀。
“盡管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"微"時代,但我想時代是在不斷變化的,在不斷變化的時代之下,世界是永遠存在的,它并沒有變成一個微世界。這個世界上的事情,可能并不是僅僅依靠一種"微"的思想方法,"微"的理解方式,就能夠掌握的。不管是什么時代,如果我們要對世界形成一個比較深入的、盡可能可靠的認知,我們可能都需要付出比"微"多一點點的努力。就閱讀來講,我們也可能就要比"微閱讀"更長一些的閱讀,這是我們閱讀的一個理由。”李敬澤說。
對“微閱讀”
與其恐慌,不如接納
如果將“微閱讀”視作洪水猛獸,那也確實為過了。事實上,“微閱讀”與傳統閱讀之間并不是非此即彼、針鋒相對的關系,相反,在信息化時代,“微閱讀”作為獲取信息和日常社交最便捷、最有效的手段,已經成為傳統閱讀的有益補充。
第十次國民閱讀調查的數據顯示,2012年我國1870歲國民人均紙質圖書的閱讀量與2011年基本持平,人均閱讀電子書2.35本,比2011年的1.42本增長了0.93本,增幅達65.5%;1870周歲國民人均紙質圖書和電子書合計閱讀量為6.74本,比2011年紙質圖書和電子書合計閱讀量5.77本上升了0.97本。此外,74.4%的1870歲國民更傾向于“拿一本紙質圖書閱讀”。這意味著,傳統閱讀仍是主流。“淺閱讀和深閱讀,"微閱讀"和長閱讀都在上升,說明全民閱讀總體的趨勢是好的。”肖國良說。
事實證明,面對來勢洶洶的“微時代”,當下最緊要的并不是談論對它的畏懼和恐慌,而是在被它控制和駕馭之前,通過對它的合理應用,實現對它的更加科學的管理和駕馭。